每當遊戲動畫劇情播放時,機台前的觀看人潮總一路蔓延到騎樓外。
尚未解嚴、填鴨教育的年代,成了日後林岳漢口中的噩夢,升學彷彿是人生唯一的出路,連國中時學校所謂的「美術班」,都是每個學校的「資優班」,五、六十個孩子塞滿美術班教室,一格一格排到垃圾桶邊,考試成績的高分群囊括校內排名一半以上。」 Photo Credit: 汪正翔攝影,文策院提供 林岳漢入行的第一間公司,是兩岸三地第一家上櫃遊戲公司「智冠科技」。

爾後,林岳漢考進高雄高工的控制科,在崇尚工業電機的時代,他在家中的地位也彷彿翻了身」當時的他很是興奮,「這邊掛布袋戲的、牆上掛槍,那邊掛遙控車,臥虎藏龍各種鬼才。」如今每天對著電腦繪製3D動畫、與夥伴共同創造遊戲的他,在十多歲時曾意氣用事地這麼回話。那是台灣電子遊戲消費生龍火虎、野地蔓生的時代,高雄從夜市到街頭巷尾,隨處可見《太7》的遊戲機台。當時他只會電腦開機,總被家中兄弟們嘲笑是「電腦白癡」,林岳漢笑著回憶,「結果到現在,電腦我用最兇。
」 其後,林岳漢又從建國商場買來當年唯一能找到的「大補帖」,就著家中的老電腦,他人生首次見到3D製作軟體的啟動畫面,卻因系統限制,數值欄位一片空白。當兵的那兩年間,他唯一的喜悅是出公差、畫活動海報。以此為起點,我們便也不難理解,「大風起兮」談歷史人物,崇禎之後所以接著講朱舜水,正是因為他在明亡之後抗清意志至老不衰。
乍看之下,書中雜談孫立人、殷海光、臺靜農、孔德成等四九年渡海來台的前輩,皆可與《1949禮讚》一書所論相映互證。《多少蓬萊舊事》雜憶自己一路走來的的學思經歷,感性知性兼具,卻被定位為「學術雜文集」與「另類學術註腳」,內容自然不會是一般的漁樵閒話。編排自遠而近,由歷史而學術文化,再回歸諸己,娓娓道來,自有引人入勝之處。書分三輯:「大風起兮」寫與歷史人物的相遇。
他以為,相對於發源於東亞大陸的儒學,台灣的海洋儒學乃是自港台新儒家思想發展而來,並且上接明鄭與中國現代性的關係也因此沒有去以「黃家滷味」註冊商標的必要(筆者:這類情形原則上也無法審核過關)。

例如麥當勞的「M」,就會讓人連結到,萬一不知道吃什麼時,麥當勞永遠會是個選項、麥當勞的薯條好吃、麥當勞的品質保證……等,這些都會影響到長期經營與銷售的結果。招牌的使用只是讓人知道這一個商家名稱,但實際上並不具備識別性,全台灣使用黃家兩個字結合餐飲甚至滷味的店家,族繁不及備載 [註2]。譬如說:「黃家滷味」這四個字的招牌使用。在大眾已經有普遍認知下,「黃」這個姓氏也不是「黃家滷味」所獨有,這種通用性的文字描述,不能排除其他人使用它的權利。
同時也可以主張民事上的權利(筆者:如《商標法》第69、70條),甚至有刑事責任的可能(如《商標法》第95~98條)。如果沒有考慮做銷售、建立品牌讓大眾以商標連結商品與服務,也覺得不需要以法律來保護權利被侵害的保障的話(同時須依法律規定能註冊受到《商標法》的保護),是不一定需要去註冊商標的。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申請商標的流程 設計自己的商標 申請商標註冊 審查通過後註冊,或者不通過後救濟程序 在這樣的流程中需要注意的是,申請的類別以及是否符合商標註冊的規定,審核不通過是否走救濟程序,若審核通過註冊又會有什麼問題,可以參考下圖流程判斷: Photo Credit: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商標主題網 申請註冊商標前,也在想想是否自己需要申請註冊,並且也推薦前往「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商標主題網」詳細了解程序、審查、規費等問題。
註解 參照《商標法》第5條 參照《商標法》第29、30條 參照《商標法》第27、42條 官方網站:定方財務顧問 延伸閱讀 你的品牌有申請商標嗎?弄懂「商標註冊」規則讓你順利通過審查 「理科太太」都申請了商標,我的暱稱也能註冊商標嗎? 該如何判定「抄襲」?先認識何謂專利、商標和著作權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影響到大眾的識別認知。

文:邱茂恒(查爾獅)(理財規劃顧問/定方股份有限公司執行副總) 經歷了公司(定方)與個人(查爾獅投資理財)的7個月商標流程,終於取得商標權,這邊分享幾個覺得重要的關鍵,讓創業想申請商標的朋友可以做個參考。有排他性保護權利的效果。
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3. 具備移轉與授權他人使用的財產權性質: 商標是屬於智慧財產權的一部分,是屬於無體財產權,在法律上有物權上的效果,因此可以移轉給他人,但也要留意需要登記才可以對抗其他人 [註3]就台權會所收到的陳情,包括非苗栗縣的工廠、移工仲介提供的宿舍、長照養護中心裡的看護移工,以及有移工住宿的社區大樓,都有發生移工被限制人身自由的情況。顯然,《社會秩序維護法》第63條缺乏刑法定罪所要求的準確性。這些都顯示即便像台灣這樣被認為是「防疫模範生」的國家,也離聯合國人權高專辦有關防疫「一個都不能少」的指導原則:「所有社會都存在被邊緣化者,他們由於種種原因而難以獲得公共信息和服務,其中一些原因反映出根深蒂固的歧視、排斥、不平等、或政治分歧。但如果我們回頭檢視2019年至今許多因疫情而起的人權議題,仍然可指出許多政府在推行防疫政策之前,很難說真的有「審慎應用比例原則和合理性標準」,也沒有針對各種可能的「受不利影響群體」進行人權衝擊影響評估來制定防疫措施。
文: 施逸翔(台灣人權促進會秘書長) 今年(2022年)5月甫完成的兩公約第三次國家報告審查,這次的結論性意見多了一項前兩次結論性意見所沒有的議題,也就是「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尤其審查委員特別提及政府在各種防疫措施中,「應考慮更謹慎地應用比例原則和合理性標準。對此,台權會於6月18日發文給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與相關部會,要求說明「禁止移工外出之禁令,是否違反三級警戒與基本人權」。
除了限制移工人身自由,移工的私人物品、宿舍的不人道環境,更是躍上各國新聞媒體版面,造成台灣歧視移工的惡名。」以及「政府應識別任何受到各該決定不利和不相稱影響的群體,並制定措施,以確保相關不利因素得到適當的補償,且不會持續下去。
政府無法提供令人信服的範例來表明,此一刑法規定的適用充分平衡了對言論自由的限制與保護國家安全或公共秩序,或公共健康或道德的關係,這是《公政公約》第19條第3款所明令要求的。其後,民進黨亦召開記者會,說明言論自由並無倒退,警方約談是因當事人違反法律所致,等等情況,提醒台灣政府,不實訊息可能對民主體制造成傷害,是所有當代民主國家面臨的難題。
令人遺憾的是,指揮中心等到苗栗縣於6月29日自行解除移工禁令之後,台權會才正式收到疫情指揮中心的回文。失去彈性的防疫措施 最後,新北市政府恩恩事件所帶動的大規模社會輿論、政黨政治藉機進行政治攻防,都無法挽回一個年輕兒童的生命,以及療癒過程中傷心欲絕的父母親。審查委員在結論性意見中指出「鑒於所採取的措施範圍甚廣,不受限制的公開討論和辯論尤為重要,但因害怕可能遭到起訴的後果,將形成阻礙,這是一個令人關注的問題。」 就此,台權會早在2020年1月發布的「管制不實訊息,應兼顧言論自由」的聲明中就注意到,當時包括台大教授因涉及「散布謠言」,遭警方依《社會秩序維護法》約談,國民黨亦舉辦記者會,控訴政府以《農業金融法》、《社維法》管制不實訊息的手段已侵害言論自由。
在這個意義下,兩大政黨在這次的風波中,均未討論管制假訊息的核心問題:究竟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國家權力能以假訊息為由介入人民言論?既有的法律,在規範上是否有其必要性?在執行面上,如何降低警方為執法而約談民眾所可能造成的寒蟬效應? 重要的是,政府應該就相關的言論評估是否造成「立即而明確的危害」:應至少規範需「足以使聽聞者心生恐懼,影響公共安寧」,才當論罰。當時就特別提到疫情剛爆發且口罩短缺時,移工如何購買與領取口罩的問題,以高雄外籍漁工因為露天洗澡未戴口罩而被開罰的案例,加上失聯移工與各種因為沒有合法身份在台的無國籍人或難民尋求庇護者,也是要等到台灣人疫苗都打得差不多了,今(2022)年才開始啟動相關的施打疫苗機制。
」 但對移工施以人身自由拘束違反人權的苗栗縣與各單位,無人被追究責任與處罰,也未有任何移工獲得相關的救濟。公文中明確指出: 「對於苗栗縣長於縣內會議口頭宣布移工禁外出,並於其個人臉書宣布全縣移工禁外出等作為,恐有差別待遇違反平等原則疑慮,依前開規範(指憲法、兩公約、傳染病防治法)應無法律上之拘束力,本中心陳副指揮官已於110年6月9日指示,請苗栗縣遵照三級警戒標準實施防疫措施。
雖然這對防疫有效,但也直接對於《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19條與第20條有關的一系列人權造成侵害。以及政治言論應受高度保障:人民的政治性言論多為可受公評之事,也牽涉政策討論,為民主法治國家運作的根本,故對涉及政治言論的管制應低於其他類型之言論。
失控的疫情下禁止移工外出禁令 筆者在去年〈COVID-19疫情期間對於人權的衝擊〉的文章中,就有提到許多處境不利者,比如外籍漁工和移工,就非常容易被相關的防疫措施遺漏,或者受到加倍的衝擊與歧視污名。然而維持言論可流通的環境,卻也是民主國家運作所必須以及政治言論應受高度保障:人民的政治性言論多為可受公評之事,也牽涉政策討論,為民主法治國家運作的根本,故對涉及政治言論的管制應低於其他類型之言論。在這個意義下,兩大政黨在這次的風波中,均未討論管制假訊息的核心問題:究竟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國家權力能以假訊息為由介入人民言論?既有的法律,在規範上是否有其必要性?在執行面上,如何降低警方為執法而約談民眾所可能造成的寒蟬效應? 重要的是,政府應該就相關的言論評估是否造成「立即而明確的危害」:應至少規範需「足以使聽聞者心生恐懼,影響公共安寧」,才當論罰。
」 就此,台權會早在2020年1月發布的「管制不實訊息,應兼顧言論自由」的聲明中就注意到,當時包括台大教授因涉及「散布謠言」,遭警方依《社會秩序維護法》約談,國民黨亦舉辦記者會,控訴政府以《農業金融法》、《社維法》管制不實訊息的手段已侵害言論自由。審查委員在結論性意見中指出「鑒於所採取的措施範圍甚廣,不受限制的公開討論和辯論尤為重要,但因害怕可能遭到起訴的後果,將形成阻礙,這是一個令人關注的問題。
除了限制移工人身自由,移工的私人物品、宿舍的不人道環境,更是躍上各國新聞媒體版面,造成台灣歧視移工的惡名。令人遺憾的是,指揮中心等到苗栗縣於6月29日自行解除移工禁令之後,台權會才正式收到疫情指揮中心的回文。
雖然這對防疫有效,但也直接對於《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19條與第20條有關的一系列人權造成侵害。對此,台權會於6月18日發文給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與相關部會,要求說明「禁止移工外出之禁令,是否違反三級警戒與基本人權」。 |